什么味道,最能代表贵州

2025/5/5 来源:不详

在林林总总的贵州美味中,要说最丰富、最独特、最能代表贵州味道主色调的,还是非“酸”莫属。

一坛白酸汤,最纯净的贵州味。

大山里的气候潮湿舒爽,适合万物生发,但保存食物着实成了难题;贵州又长期少盐,不能随便用最简单的“加盐腌制”法解决一切生活所需。相对的匮乏造就的是绝对的丰富,漫长时光里打磨出来的生活智慧把“制酸”这项复杂技艺变成了呼吸一样的本能:腌酸、泡酸、沤酸、醋酸,酸汤、酸菜、酸肉、酸辣椒……可以说,贵州有多少座山,就有多少种酸。

酸汤鱼,谁能不爱呢?

酸汤鱼,来自制酸手艺最丰富、最地道的黔东南,已经成了到贵州旅游必须的打卡美食。不过如今咱们吃到的酸汤鱼已经是改良后的版本,想一访黔味本色,还是得深入大山,去找那些最怪、最野、最上头的“贵州酸”。

独山三酸,你敢挑战第几酸?

独山,贵州南部的小县城,是都柳江的发源地。这里降水多、河流密,独木可成林的古榕树连成接天的绿海,原始森林里生长着无数奇花异树。这的少数民族傍水而居,最爱吃酸,经年累月形成了最为独特的三道酸。

盐酸扣肉,酸爽不腻。

头一道,是“盐酸”。它也可以叫坛酸,独山、三都、荔波等地都有,早在明朝时就已经名声大噪。制作盐酸,要用应时应季的青菜,晾晒腌渍,又加蒜苗、蒜头、冰糖、甜酒、辣椒,封坛腌制,酸甜咸辣味道俱全,清新爽脆。鲁迅曾在旅居北京的贵州学者处尝过盐酸菜,盛赞它是中国第一素菜。迅哥儿既然生在绍兴,必然尝过极佳的腌菜,能给盐酸菜这样高的评价,含金量绝对不低。

盐酸菜,脆脆的,爽口极了。

第二道“虾酸”,风味可就开始有点不一般了。最初人们是把打捞剩余的小鱼虾用坛子密封,想保存更久,却无心插柳造出酸香的风味。如今做起来就讲究多了:新鲜的小河虾,放盐和酒拌匀,在坛子里封上半年,待颜色变得微泛粉红再加第二次料,用大量的烧酒、甜酒、辣椒和盐腌制调味,再封上半年。

虾酸酱,鲜美得红红火火。

这时候的小河虾早已皮酥肉烂、腥味全无,只剩下蛋白分解后的极致鲜美。现在常见的吃法是用它来做火锅——可不是煮汤,而是炒牛肉,放几叶新鲜的薄荷化解厚重的味道,再用大把的辣椒增添火爆的层次。吃光了牛肉再下别的菜品,任何食物到了这口锅里都能美味翻倍。

图1-2:虾酸炒制的牛肉,香辣过瘾!

最有挑战性的是第三道——臭酸!

臭酸分荤素两种,素臭酸是把青菜与凤仙花一起细细剁碎,与炒熟的麦子一起发酵成深绿色的乳浆;荤臭酸呢,没有固定的配方,无论什么带油水的猪牛肉类炖煮在一起发酵便好。名字叫臭酸,气味确实也是“臭”的,而且穿透力还强,一家做菜,一条街都飘着独特的气味。可是别被吓跑,用臭酸做出来的菜,无论荤素,总是越嚼越香,越吃越上瘾,皱着眉头拿起的筷子多扒拉几口就放不下了。

臭酸,奇奇怪怪让人上瘾。

可素可荤贵州酸

制酸的手艺不光独山县有,在贵州可算是遍地开花。

最常见的还是得属酸菜。

清爽的酸菜汤。

日常的酸菜当然不都像盐酸菜一样用上二十几道工序,西南地区常见的“洗澡泡菜”在贵州也很普遍,少加些盐,腌泡一两天就能吃,凉拌也好,做汤也好,都很爽口,是许多贵州美食的绝佳拍档,比如贵阳的花溪牛肉粉,就绝少不了酸爽的泡莲花白丝。酸萝卜更是酸菜中的明星单品,腌制时加些冰糖,酸甜交加格外美味。贵州的街边总少不了卖酸萝卜的小摊,人们买上一份蘸点辣椒面就吃,清新的味道是夏日最难忘的回忆。

更传统的酸菜做法是不加盐的。在青菜中放入糯米饭与米酒起酸,加辣椒姜蒜腌制一两个月,酸菜味道更好,也能保存更久。这样的酸菜可以直接吃,腌过的汤又可以成为腌制其他食物的酸本,调和出更丰富的味道,用来煮瓜豆做汤,是很多贵州人心心念念的家乡味。

不加盐也可以做酸菜。

贵州的酸味食品里还有个随处可见的王牌选手:糟辣椒!

糟辣椒,可以看作是贵州版的“剁椒”。每年八九月辣椒丰收,家家户户拿出大木盆,辣椒撒进去,一个字——剁!一边剁,一边放入盐、仔姜、蒜瓣来调味,还得拌些糖和白酒以便发酵。紧接着就是装坛,一坛坛摆进阴凉的山洞里,秘密地封存上几个月,让酸与甜驯服那呛口的辣,把贵州辣椒“香辣调和”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开坛时别有一番绵长的韵味。贵州菜里糟辣椒出场率极高,如果你吃过贵州版的“鱼香肉丝”,一定能体会到与川菜大不相同的独到趣味。

家常做法,水豆豉加大葱跟糟辣椒凉拌。

不止粮食和蔬菜可以酸食,酸制的肉类更加独特迷人。

比如酸鲊肉,看着就很特别,表面覆盖着一层白生生的皮。其实那是腌制的时候滚上的“鲊面”,米粉、干辣椒面、花椒面混合炒制出来的。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洒白酒、拌鲊面,在土坛子一层层捋好压实,最后用棕叶封口,倒扣在隔水盘里。一两个月后,酸味化进了肉里,瘦肉嫩、肥肉香,还一点都不腻,炒熟了可是要把人吃撑的。

酸鲊肉,口味很特别。

黔东南的苗族山寨,往往也有极好的腌鱼。水田里长大的鲤鱼,连肉里都沁透着稻花香,肉嫩,鳞也细。刨开鱼腹,填以糯米与甜酒,表面覆上辣椒与香料,封坛发酵。腌成时,鱼肉已微微发红,沁透了香料的味道。拿出来生煎炒煮、烘烤油炸,咸、麻、辛、辣、酸、甜种种味道汇在一起实在是一种极致的开胃。

腌鱼,肉嫩鳞细,鲜美可口。

红红火火一锅酸

刚刚说过,我们现今常见的酸汤鱼是改良版本,那么最本真的酸汤又是什么样的呢?

还是得往黔东南的苗族村寨里找——看吧,每家每户都能看到一只圆墩墩的“酸坛子”,摆放在靠近灶火的温暖区域,那里面就装着最纯净古老的“白酸”。米汤灌入坛中,浇入一勺老酸汤作为“酸本”,封上一两天,酸味发散出来便可以取用,取一点再补一点,一坛子酸汤好像永远也用不完——你看,就跟前面讲过的酸汤豆腐一样,贵州的食物里总不缺这种循环往复的哲学。

一坛老酸汤,可以成为新酸汤的“酸本”。

除此之外,最经典的就是“毛辣果酸”了。野生的小番茄,形状不那么圆溜,味道更是野得惊人,发酵上一两个月就变成浓稠的酱汁。这样的红酸汤要是直接舔一口,何止是能酸倒了牙,简直能酸得人鼻子尖疼,可是番茄的浓香也格外醇厚。另外也有的村寨是用白酸加上糟辣椒做红酸汤的,也是红红火火的颜色,酸辣交融,开胃得很。

用这种小小的“毛辣果”做酸汤才正宗!

城市餐馆里的酸汤鱼,算是以上酸汤的集大成者:取七成的白酸,加入三成的红酸,把冲人的酸味调和得柔和一些,把温柔的米香突显出来,更适合八方游客的口味。清新的酸汤中煮一尾弹嫩的稻花鱼,带出山野里才养得出的鲜美,紧接着是木姜子油的味道在舌尖弹跳,很快,辣椒的威力也发挥出来,吃得人额头微微见汗,却由内而外地感到一股舒爽。

酸汤打底,衬托出肉的肥美。

酸汤鱼赢得了各地游客的认可,酸汤煮出来的米粉也不甘落后,还进一步地主动走出了省。比如南山婆、黄果树三碗粉之类的品牌,就把酸汤粉卖到了大江南北,还有麻江明洋,拥有国内最大的酸汤生产基地,用个发酵坛实实在在地保证贵州的游子在全国都能尝到家乡味,更是征服了不少“无酸不欢”星人,就连海外都少不了无数拥趸呢!

食物从诞生到成熟,再经历漫长的封存,发生奇妙的变化,发酵的美味里实在蕴藏着不少时间的魔法。其实,把目光放得更远些,看一看大山里的先民们,用数千年把一种种不受拘束的山野味道驯化为温柔的酸、鲜和醇,这何尝不更是一种时光造就的伟大?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94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