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之美年画里的百花生日是今朝与十二

2022/11/11 来源:不详

脸部白癜风如何治 http://pf.39.net/bdfyy/zjdy/150603/4633656.html

清代袁枚的《二月十二花朝》曾记有“除却女儿谁记得,百花生日是今朝”。

农历二月十二日花朝节,又叫百花生日,本是汉民族在春日里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花朝节为女性喜爱。中国人对花神的崇拜由来已久,经过历朝历代演绎,花神的形象也随着人们的想象变得丰富、生动起来,最终形成了广为流传的十二月花神。十二月花神在绘画、陶瓷、雕刻等许多艺术领域都是长唱不衰的创作母题。在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的创作中,十二月花神还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与趣味。以现存的江南地区晚清至民国的木版年画为例,可管窥其中蕴含的社会风俗、艺术文化与民间信仰。

关于十二月花神的年画,多为历画。历画是中国木版年画中的一大门类,它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极具实用性的年画。古时编制和颁布历书是皇权象征,百姓不能问津。直到清嘉庆年间这一禁令才被废除。然而对于广大农民来说,一年的农时节气对指导生活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历画就是将民间历法家私制历书与吉祥图案相结合的画作,通过木版印制,销售给百姓。历画上可以明确地看到年画的年份。每年的日历会更新,但图案往往有固定版式。现存许多年画上应有日历和纪年的部分为空白,正是尚未印上新年日历的固定版式。新年伊始,百姓家中张挂一张历画,一挂就是一年。历画中的图案一般都与节气、时令有关。如立春鞭牛图,九九消寒图等。十二月花神与十二个月份相对应,也是历画中的常见图案。画中的花神往往手中持花,表明司花之神的身份。

例如,上海天雅阁藏、旧校场飞云阁印的《十二花神春牛图》,刊刻了宣统元年的月历与二十四节气。年画初印成时应是“大清光绪三十五年十二花神春牛图”,不料次年改了年号,只得将“光绪三十五年”涂改成“光宣统元年”。而右上角的“光绪三十五年”却未改。年画中上为赵公明、钟馗两位武财神和两位文财神,中下是春牛驮着聚宝盆。两边各有六位女花神,手中持有特征明显的月令花。十二位花神没有具体姓名,仅标注各花神所司月令花名,分别为: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蔷薇、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凤仙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花、十一月茶花,十二月腊梅花。

上海天雅阁藏、旧校场飞云阁印的《十二花神春牛图》,图片来源:《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上海小校场卷》花朝节与花神信仰关于十二月花神是谁,版本各异。最早记载的花神,是南岳魏夫人弟子女夷。《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兽草木。”起初古人对于花神的信仰与农耕社会的环境有关。人们祈祷神灵能保佑万物生长,开花结果,带来粮食和果实的丰收。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希望子嗣绵延,生生不息的愿望。而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行各业也都有了自己的行业之神。花神自然而然成了花农、花匠最崇敬的神灵。茉莉花是江苏特产,可窨制的茉莉花茶,因此江苏的茶商也拜花神。上海棉业也供奉花神。棉花是上海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上海人简称其为“花”,“花神”也就成了棉业的保护神。

春花不仅是秋实的预兆,也给人美好的体验。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心中的花神也发生了变化。据《博异志》记载,唐天宝年间有位处士崔玄微,扎彩帛于花枝上保护了百花,因而羽化登仙,被尊为花神。不过民间更为流行的是十二月花神,每位花神都对应一种月令花。他们有的是流芳百世的历史人物,有的是民间故事中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些人物的故事本身与当月的时令花卉有关,比如白居易爱山茶花,为十一月山茶花神,杨贵妃沉香亭前赏牡丹,为二月牡丹花神,古来诗人常以西施比喻莲花,故封其为六月荷花神,而钟馗在民间信仰中能在端午前后除五毒,驱小鬼,因而为五月石榴花花神。十二月花神的组合既相对稳定,也并不完全照本宣科。年画里的十二花神的阵容有时皆为女性,有时男女皆有,全男性的十二花神相对少见。

人们崇拜花神,因而有了对祭祀花神的习俗。祭祀花神一是在百花生日那天,人们在这天庆贺百花生日,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日日有花开,月月有花神。另一是在芒种前后,百花凋零的时节,送百花归位。上海图书馆藏《光绪三十年甲辰月份牌》就表现了十二月花神齐聚庆贺,热闹喜庆的情景。画面中间一座花神祠,其中坐着男性花神,应是崔玄微。两边各六位花神簇拥而立。画面中未标注各位花神姓名,从其妆容可辨认出钟馗、老令婆、老令公等人。

上海图书馆藏《光绪三十年甲辰月份牌》,图片来源:《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上海小校场卷》百花生日的说法来历久远,春秋时期《陶朱公书》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唐代花朝节为二月十五日,此时的节庆已发展至一定规模,上至宫廷下至百姓都有应节活动。据说武则天在这日令宫女用百花花瓣做糕点赏赐百官,遂使花糕也成为花朝节的时令点心流传民间。文人间还有饮酒、赏花、作诗等雅事。宋代市民文化繁荣,人文艺术昌盛,花朝节的风俗也更加丰富起来,并且与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到了明清,各地花朝节的节俗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分野。如洛阳二月初二为花朝节,又叫挑菜节,四川、广东等地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而江南的花朝节则在二月十二日。

《点石斋画报》上刊载的《祝花神诞》花朝节尤其为女性喜爱。清代袁枚的《二月十二花朝》就曾提到,在江南“除却女儿谁记得,百花生日是今朝”。《清嘉录》中也有记:“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黏花枝上,谓之‘赏红’。”赏红是江南地区花朝节的一项特色活动,即仿崔玄微把彩绸或彩纸系挂在花枝上,庆贺百花生日。“春到花朝染碧丛,枝稍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清人张春华的竹枝词描述的,正是老上海城中的花朝节“赏红”。上海的《点石斋画报》中有一幅《百花生日》,描绘的也是清代吴地妇女巧手剪绫罗,点缀花枝的场面。在上海还有一项独特的花朝节活动,就是晚上的挂花神灯。花神灯形如伞状,有的是六角形,有的是圆形,故称伞灯。出灯时,伴有锣鼓和花灯歌舞表演,场面热闹不输元宵灯会。此外,因花朝节前后天气回暖、百花竞妍,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桃花扇小杏衫新”,城中妇人也趁此节俗换上新装,相伴出游,成为城中一道清新亮丽的风景。

《点石斋画报》上刊载的《百花生日》不论是因为出于信仰还是节庆娱乐带来的愉悦,昔日老上海的花朝节曾是热热闹闹的城中盛事。但民间信仰与节日风俗总是相捆绑的,随着农耕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的渐渐脱节,到民国以后古老的花朝节已渐渐没落。花神与民间故事

桃花坞“姑苏王荣兴”版《福寿双全十二花神牛图》与《六十花甲天下太平牛图》都是以十二月花神为主题的年画,构图十分相像。画面整体上中轴对称,四周顺时针一一罗列六十花甲子干支年号,作为边框。左右角分别为“刮锅忌”和“喜神方”。“刮锅忌”是忌讳刮锅底的日子。过去以柴草生火,锅底灰厚容易冒火星,所以每家每户有定时刮锅底的习惯。古人敬重灶神,不能惹灶王爷不悦,认为刮锅底也不是小事,于是就排出了禁忌刮锅底的日子。“喜神方”是指喜神的方位,便于趋吉避凶。主题词“福寿双全”和“天下太平”以上下右左的顺序排开,每个字上都有唐草、花卉、祥云等图案填充装饰。首字“福”和“天”上各有一天官,第二个字“寿”和“下”都有十二生肖环绕。第三个字“双”和“太”都由暗八仙图案装饰。《福寿双全十二花神牛图》的春牛图位于图右边,而左边为财神于聚宝盆,十二花神位于底部,一字排开。《六十花甲天下太平牛图》的春牛图位于图正下方,十二花神位于春牛两旁,两边各六位。

根据画中所示,《福寿双全十二花神牛图》中的十二位花神分别为:正月花神吕蒙正,二月花神杨贵妃,三月花神老令婆,四月花神孟浩然,五月花神钟进士,六月花神西施,七月花神富石崇,八月花神谢素贞(秋),九月花神老令公,十月花神笑乐,十一月花神白乐天,十二月花神柳彩平(江采萍)。而《六十花甲天下太平牛图》的十二位花神分别为:正月花神林(吕)蒙正,二月花神杨贵妃,三月花神杨六郎,四月花神张丽华,五月花神钟进士,六月花神吴西施,七月花神富石崇,八月花神谢素楨(秋),九月花神老令公,十月花神笑乐,十一月花神白乐天,十二月花神老令婆。虽是同一年画作坊的版子,作品中的花神也并不尽同。年画中的这些花神基本都是流传在民间故事中的历史名人,如杨业(老令公)、佘太君(老令婆)和杨延昭(杨六郎)都是《杨家将》中的人物。杨贵妃与梅妃(江采萍)出自家喻户晓的《长生殿》。北宋名妓女谢素秋有其为原型的明传奇《红梨记》传世。北宋名臣吕蒙正因元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被民间百姓熟知。古代美人西施、张丽华,唐代诗人白居易、孟浩然,晋代富商石崇,还有天师钟馗,这些人物的典故不需多说,今天人们也十分熟悉。

一幅历画的实用功能,除了被用作历书外,还是一部故事书。画中代表十二个月的十二花神,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尽管年画上的人物形象十分简单粗犷,但识字不多的劳动人民却可以通过这样的画作,让这些故事代代相传。此外,这些花神涵盖了文人、商人、武将、美人等身份,也满足了各个职业、各种人群的追求和向往,满足了多数百姓的精神的寄托。

姑苏王荣兴版《福寿双全十二花神牛图》,《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下)》

姑苏王荣兴版《六十甲子天下太平牛图》,图片来源:《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下)》画里花信,歌里戏文王荣兴版的《六十花甲子采茶牛图》以《十二月采茶歌》为主题,贯穿了十二月花信。这幅画也同样以六十花甲子为边框,左右两角分别为“刮锅忌”和“喜神方”,中轴自上而下分别为天官、被十二生肖环绕的两个采茶女和春牛图。主图为十二位采茶女,手中捧有花篮。在采茶女身后的屏风及画面的空白处,几乎是见缝插针似的写满了采茶歌的歌词。每段歌词头一句以十二月为序唱花信,之后则是一出出戏文梗概。

采茶歌是南方产茶山区的采茶人在劳作时唱的山歌,后来逐渐发展成采茶舞、花灯、采茶戏等艺术形式,在江西、安徽、福建、江浙、广东、广西、云贵等地区也都有流行。明清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上元节或花朝节的灯会上,《十二月采茶歌》花灯表演已是保留节目,融入了当地的民俗。各地采茶歌花灯形式,也颇为相似,多是由童男童女装扮成采茶女的形象,手携花篮,篮中点灯,十二人一队,载歌载舞。也有装扮成一旦一丑对唱,其余人应和的形式。这幅年画中的十二个采茶女身着清末时装,手捧花篮,中轴圆中的两个采茶女又似对唱的一男一女。人物体态为婀娜的舞蹈动作,明显为花灯表演者。

王荣兴版《六十花甲子采茶牛图》,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日本的海杜美术馆收藏的上海旧校场版《六十花甲子采茶春牛图》刊刻了民国二年()的日历,农历与西历相对照。上海旧校场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有着承继关系。苏州桃花坞年画在明清时期为江南年画最负盛名的产地,几乎覆盖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市场。遭太平天国运动的战火摧毁,才有残余几家年画作坊携版迁至上海旧校场重新开业。因此上海旧校场年画的繁荣时间较晚,在制版上也继承了桃花坞年画的遗风。这幅整体构图借鉴了王荣兴版《六十花甲子采茶牛图》。除了六十花甲子边框与左右两角的“刮锅忌”和“喜神方”外,其余部分格局也很相似,画面与画风又有很大的改变。中轴线最上方为春牛图,也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图中句芒神化身为牛郎,老牛身后有织女,其上还有喜鹊。中间为十二生肖环绕的和合二仙,最下方是聚宝盆。左右各六位古装美人,人手一花篮,体态端庄文雅,应是传说中十二位女花神,而非采茶女。不论是画风还是字形,比起王荣兴版的朴拙粗犷,旧校场版更加秀丽精细。这幅画上的采茶歌基本沿用了王荣兴版的内容,其中一些文字和故事也有更改。

上海旧校场版《六十花甲子采茶春牛图》,日本的海杜美术馆藏采茶山歌在各地广为流传,被民间歌手代代传唱,并有小调唱本传世。这使采茶歌的基本形式和歌词能稳定下来,基本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一般以十二月为序,分十二段。乡村和城市的百姓社会生活的面貌不同,通过不同版本的采茶歌也能体现。比如,以十二月茶忙起兴,歌唱茶人间的爱情故事的:“正月里采茶贺新年,借奴金钗典茶园,典得茶园十二亩,当官写契便交钱。二月春分去采茶,茶园树下采茶芽,郎采多来奴采少,奴奴陪笑对郎话。……”这两幅年画中的《十二月采茶歌》版本在明嘉靖年间的时调唱本中已有记载,名为《采茶古人山歌》。歌词中所唱的戏文皆为民间流传甚广的宋元南戏,依次为《忠孝蔡伯喈琵琶记》《苏秦衣锦还乡》《崔莺莺西厢记》《祝英台》《闺怨佳人拜月亭》《王十朋荆钗记》《刘孝女金钗记》《孟月梅写恨锦香亭》《刘知远白兔记》《朱买臣休妻记》《赵氏孤儿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在融入年画创作中时,歌词有了些许更改。王荣兴版《六十花甲子采茶牛图》“八月”段唱词,似将《孟月梅写恨锦香亭》和《逞风流王焕百花亭》两则故事杂糅在了一起。“十一月”段唱词改为了《昭君出塞》。全文如下:“正月采茶瑞香开,多情多义蔡伯阶,苦了妻房赵氏女,蔴裙兜土哭坟台。

二月采茶杏花开,苏秦不第转家来,堂上爹娘全不采(睬),妻子不肯下机来。

三月采茶桃花开,张生跳过粉墙来,红娘月下偷棋子,这个姻原(缘)天赐来。

四月采茶墙(蔷)薇开,梁山伯相送祝英台,三年同学书学友,不知祝氏女裙钗。

五月采茶石榴红,瑞兰遇见蒋世龙,招商店内为夫妇,一朝拆散各西东。

六月采茶荷花开,王石朋发妻钱玉连,玉连抱石投江死,按抚相救永团园(圆)

七月采茶菱花香,刘伶父子过长江,孝女寻夫(父)他州去,推头遇见俏张郎。

八月采茶桂花香,月梅小姐伴梅香,百花亭上闲游逛,遇见王然(焕)两眼张。

九月采茶菊花黄,铅(沿)山打猎咬脐郎,并州做官刘智远,磨房受苦李三娘。

十月采茶芙蓉开,朱买臣当年去买柴,只因妻子带十败,逼写休书两分开。

十一月采茶雪花,招(昭)君出赛(塞)好孤悽,只恨奸贼毛延寿,鸳鸯拆散两分开。

十二月采茶腊梅开,蒙正当年来投斋,窑中苦了千金女,吞饥忍饿等夫来。”

旧校场版《六十花甲子采茶春牛图》的歌词中“六月”与“八月”段分别改编为“西子捧心”和“贵妃醉酒”的典故。“五月”和“八月”段似乎因规范排版的局限,使后两句无处可写。全文如下:

正月采茶瑞香开,多情多义蔡伯阶,苦了妻房赵氏女,千里寻夫正□□。

二月采茶杏花开,苏秦不第转回来,堂上爹娘全不睬,妻子不肯下机来。

三月采茶桃花开,张生跳过粉墙来,红娘月下偷棋子,一对姻缘天赐来。

四月采茶墙微(蔷薇)开,梁山伯相送祝英台,三年同学好书友,不知小姐是裙钗。

五月采茶石榴红,瑞兰遇见蒋世龙。

六月采茶荷花开,曲(西)子捧心天然美,吴宫古画人向乐,泛舟五湖疑仙来。

七月采茶菱花香,刘伶父子过长江,小姐开窗去玩月,对面遇见俏张郎。

八月采茶桂花香,贵妃醉酒眠云阳。

九月采茶菊花黄,沿山打腊咬脐郎,辽东天子刘智远,磨房受苦李三娘。

十月采茶芙蓉开,朱公当年去买柴,只因妻子不耐寒,逼写休书两分开。

十一月采茶雪花卷,昭君出塞好孤悽,恨杀奸臣毛延寿,拆散鸳鸯两分离。

十二月采茶腊梅开,蒙正当年来投斋,苦了窑中千金女,忍饥吞餐等团园(圆)。

《十二月采茶歌》的歌词语言通俗、平白朴实,但却非常生动凝练,与年画这种民间美术形式相得益彰。歌词反映了宋元以后市民文化发展,听戏、看戏已成为城中百姓的休闲娱乐活动。受限于年画作者的文化水平,用词用字十分随意。今天我们能从这些留下的年画作品中读到这些故事,甚至有一些是已经失传或仅留残本的戏文,也可谓幸事。

十二月花神之印象

十二月花神的形象与故事深得百姓喜爱,是在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上海开埠以来,沪上洋行为了吸引中国消费者,打开当地市场,便会吸纳一些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商业推广。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的义记洋行广告画就是一典型例证。在这幅广告画上,不仅有洋行本身的商品、商标信息,也融合了许多中国特色的装饰画。广告画中间的主题部分是一只大花篮,左右两角各一只葫芦。花篮上方插满了各色月令花卉,另有十三位花神,与篮中鲜花能一一对应。分别为:“正月梅花宋柳生梦梅,二月玉兰唐太真妃,三月桃花宋团练使杨公延昭,四月蔷薇宋校书谢素秋,五月石榴花唐终南进士骊宫侍卫使钟馗,六月荷花越女西施,冠领群芳牡丹唐元宗皇帝,七月凤仙花晋石崇,八月桂花五代陈妃张丽华,九月菊花晋陶靖节,十月芙蓉汉貂蝉,十一月茶花唐白乐天,十二月腊梅宋杨太郡君金刀老令婆”。除十二月花神外,牡丹花神唐玄宗为花神统领,位居中。义记洋行是上海开埠后最早进入上海市场的洋行之一。这幅广告画大致出品于19世纪中后期,虽然由英国的石印公司设计制版,但在设计取材和风格上都十分眷顾中国人的审美,应用工笔画法,绘就中国传统纹饰、传统题材,画面对称、工整、饱满,信息丰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从这张广告画中,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中国年画的借鉴。把商业信息植入这种中国人习惯的招贴形式中,这一思路与民国以后盛行的月份牌广告画一脉相承。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义记洋行广告画民国以后,传统的木版年画被新兴的印刷科技逐渐淘汰。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生活和市民的知识构成、审美品位已日益慕新。传统题材的年画在农村尚有市场,但在城市中不再受欢迎。花朝节与花神信仰也是如此,逐渐与城市化的生活和娱乐方式渐行渐远。十二月花神在人们心中,虽不再是鲜活的神灵,也依然是传统文化的象征。节日盛况虽不复存在,但这一节日仍为怀旧的人们以时髦的方式追念。文人墨客以节日为由头,做小品戏文刊发于报章。如结合上海新出品的电影评选“银幕之花”,数古今佳丽新选十二月花神。或学古代雅士招友朋赏花作诗,相谈共饮。沪上半淞园和私家园林,都是赏花的好去处。还有一些新型娱乐场所,也以此为由,举办盛大花展以招揽游人。大世界就曾为庆贺百花生日,在共和厅摆上珍奇花卉供来宾欣赏,“佳茗美座,诚为沪上唯一清高之行乐地也”。

年2月11日,中国妇女会筹为募教育义捐表演《百花朝舞》,图为演员合照花卉是自然给人们美的馈赠,也是生命韶华灿烂的象征。它们给人们带来春的喜悦,也伴随人们走过岁岁年年。它们曾经被寄予了古人对先贤的仰慕与神往,也承载着一段段动人的传说。年画中关于花神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回味这些朴实的画作,让今天的我们更能体会千百年来人类对自然的崇敬与感激。(本文作者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参考文献:

冯骥才主编《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下)》,中华书局年版。

冯骥才主编《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上海小校场卷》,中华书局年版。

《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3)》,上海画报出版社年版。

《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4)》,上海画报出版社年版。

顾炳权编著《上海风俗古迹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胡晓明,张炼红编著《笔记小品》,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赵景深:《采茶山歌中的宋元南戏》,赵景深著《中国戏曲丛谈》齐鲁书社出版社年版。

[日]稻畑耕一郎:《采茶山歌的流传与分布》,《中国典籍与文化》,年4期。

李文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义记洋行广告画”研究》,《都会遗踪》(第3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24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