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城市记忆老建筑里的新故事北京东城官
2022/12/30 来源:不详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日前发布北京市第二批入选的栋(座)历史建筑,东城区共有处历史建筑(群)入选。在此次东城入选的历史建筑中,既有北京国际饭店等首都地标性建筑,也有国家林业局办公楼、中央戏剧学院等近现代历史建筑群,还有白衣庵等历史遗存。此外,一些深藏在胡同里的传统四合院,以及菊儿胡同新四合院这样的近现代住宅也有入选。
历史建筑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和利用好历史建筑,对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和传统风貌、提升城市品质意义重大。近年来,东城区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以“五个东城”建设为抓手,坚持疏解、整治与优化提升并举,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复兴与提升城市品质紧密结合起来,在持续推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近日,本报记者对东城几处历史建筑进行探访,在感受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的同时,了解其背后整体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理念。
草厂三条16号院成为“文化传承院”。关键词1:传承
前门街道草厂三条16号院
梨园世家院落变身“文化传承院”
青砖黛瓦、古色古香、水穿街巷……前门草厂地区年被列入北京老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而后经过整治提升,恢复老北京胡同历史风貌。近日,坐落在草厂三条的16号院入选北京市第二批历史建筑。11月,这个小院又多了一重身份——“文化传承院”。今后,这里将打造成为草厂社区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传承传统文化。
草厂三条16号院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关剧宗师”李洪春故居。这座百年传承的院落,是四代梨园世家中国京剧李洪春艺术的发源地。李洪春的父亲李春福是京剧老生。李洪春在这里守正创新、独树一帜地开创了“李派”红生艺术,培育了众多优秀的京剧艺术家;也是在这座院落里,李洪春的长子、著名京剧艺术家李金声,成为中国京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而现居在此的李洪春长孙李子俊,将李洪春故居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先后成立中国京剧李洪春艺术研究会、李洪春艺术发展基金会、北京博爱妇女发展慈善基金会等组织,打造子君阁文化院,积极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在社区的各种文化活动上,也总能看到李子俊的身影。每年的邻里节上,李子俊几乎承包起了文化板块的内容,宣讲梨园文化、展示非遗文化、讲解胡同传统文化……李子俊用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独到研究,和胡同居民一起分享家门口的文化,也让不少居民加深了对所居家园的了解。
此前,前门街道草厂社区通过“小院议事厅”开展社区示范点建设项目,致力于挖掘辖区文化资源,彰显胡同文化底蕴。“通过居民代表议事评选,最终选出了第一批社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十个特色院落,如党员先锋院、节能环保院等。其中,草厂三条16号院被评为文化传承院。”草厂社区党委书记朱耿亭说。
“这个院落见证了四代梨园世家,一百多年的文化传承。”李子俊说道,而守正创新,传承优良传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永远的课题,如今,小院挂牌社区“文化传承院”,是一个新的起点。
16号院的红色古朴对开木门映衬着四周的青砖灰瓦,门上的木刻对联也和胡同古香古色的风貌相得益彰。“这木门从我的祖父住在这里起,就一直没有换过,即使后来要对木门进行修复、涂漆,我们也会对上面原有的木刻对联加以保护。”李子俊说。
走进院内,小院仍旧保存着原有的房屋坐落结构,墙边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盆栽绿植,两只小猫在院子里蹦跳玩耍,为小院更增添了些活力。“房屋经过了这么多年,也时常需要进行修整,但是每次修整,我都会注意尽量不破坏原有的结构,想把院子最原本的样子保留下来。”今年,院子的东房屋檐需要修整,李子俊先查阅了有关老胡同房檐的资料,又向懂行的朋友反复咨询,然后才放心确定下修整方案。
草厂三条16号院入选北京市第二批历史建筑,李子俊也非常欣慰,“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对老建筑的保护,邻里街坊们的意识也越来越高。”
今后,在这座“文化传承院”里,草厂社区和李子俊将致力于打造社区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传承传统文化,讲好社区故事,传播正能量,也将感染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家园维护和社区建设中来。
缘庆书苑举办传统京味曲艺鉴赏活动。关键词2:活化
建国门街道北极阁三条22号
老建筑成为公共文化空间
走进缘庆书苑,建国门街道西总布社区话剧社的成员们正在这里排练,“在这样的老建筑里进行排练,感觉特别有氛围。”年8月,曾是宁郡王府家庙缘庆禅林的北极阁三条22号变身“缘庆书苑”,成为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向居民免费开放。
缘庆书苑面阔五间,精美的砖雕得以保存,墙壁上保存着完好的西式壁炉,屋顶正中的木构套叠藻井让这里显得典雅深邃。
为最大限度保护历史建筑,建国门街道专门聘请有文物设计修缮资质的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多次勘查和精心设计。建筑面积平方米的缘庆书苑,室内空间进行了合理设计和划分,分为阅读空间及活动空间。阅读空间里近万册图书可供居民免费阅读。书架隔开的一侧活动空间,则备有投影仪、舞台灯等设施,居民可在这里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记者注意到,室内地面在原有地砖上重新铺设,最大限度保护原有地砖,内部的原有木质装潢也得到完整保存。
“虽然现在的北极阁地区难寻寺庙道观踪迹,但历史上这里却庙宇林立,建于清代的缘庆禅林就曾坐落于此。这里曾是宁郡王府的私建家庙,而其大殿就是现在的缘庆书苑,这里也曾是陆宗舆故居。”西总布社区党委书记李晓康告诉记者,该建筑在清末民初时期,几经易手,建筑内设多次改造,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传承和开发的意义十分重大。
年6月,北极阁三条22号被遴选为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据介绍,北极阁三条22号的产权单位为东城区房地经营管理中心建国门分中心,年7月以前,一直被北京市第二开关厂租为库房使用。直到建国门街道租用后现场勘查时,才发现此处为文物古建,并于年通过申请名城保护专项资金,聘请有文物设计修缮资质的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多次勘查和精心设计。最终,历经三年多的修缮和筹备工作,北极阁三条22号重新焕发了光彩。
“因为这是一个古建筑,我们在运营方面也是以文化活动、公益活动和社区活动为主。”缘庆书苑运营负责人耿永华说。缘庆书苑开放后,免费向辖区居民开放,并引入77文创专业运营机构进行运营。
传统京味曲艺鉴赏、戏剧普及传承、故宫交流会、老北京风俗文化交流会……耿永华表示,缘庆书苑开放以来,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及与社区公共文化相关的活动,吸纳了更多专业文化力量走进社区,在充分挖掘胡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也帮助打造了区域性公共文化服务窗口和品牌。
“为了保护古建筑不被破坏,我们一般不会承接特别大型的商业活动。”耿永华说,考虑到附近是居民区,所以不会举办噪声特别大的活动,尽量以读书会、交流会等文化活动为主,也会注意不破坏书苑的原有格局,注重书苑的保护。
与此同时,这里也是西总布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方根据居民喜好,免费开设太极拳公益课、剪纸、画兔儿爷等活动,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喜爱。
游客在东四四条胡同79号前“打卡”。关键词3:参与
东四街道东四二条5号院
居民齐心让老院落焕发新活力
名人故居、将军府、贝勒府……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东四三到八条的胡同里,分布着许多历史建筑。前不久,东四街道又有14个院落入选北京市第二批历史建筑。这些院落保留了原有格局,精美的砖雕、古老的上马石、痕迹模糊的门墩儿讲述着老北京历史,而院内崭新的花架、新栽的绿植又为百年建筑增添了新活力。
初冬清晨,金黄色的树叶落满东四宽宽窄窄的胡同。东四二条5号院里,80多岁的郑淑媛正在清扫院子里的落叶。院子里种着核桃树和花椒树,北面是一排硬山合瓦过龙脊屋顶的房屋,两侧依稀可见抄手游廊。“东四二条5号、7号和9号以前是一个院子,是清朝将军松筠的府邸,后来府邸被一分为三,我居住的5号院是一个三进四合院,位于府邸的正门。”郑淑媛的老伴郑毅退休前在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工作,对东四地区的历史建筑十分了解。为了评选第二批历史建筑,北京市相关部门走进松筠故居现场踏勘时,还专门向郑毅了解了相关情况。
“格局保存完好是松筠故居最终入选的原因之一。”郑毅告诉记者,5号院的如意门保留了百年前的门板和门槛,门板上有现代大门不具备的门闩和门杠。门楼的椽子也有百年历史。走进大门,迎面为“福”字靠山影壁,门东西两侧各有几间倒座房,北面为3间正房。通向后院的抄手游廊虽然被杂物遮挡,但是样貌依稀可寻。
郑毅和老伴在5号院住了几十年,他告诉记者,以前院子里没有这么多自建房,后来随着人口增加,院子的空间越来越局促,还堆了不少杂物。年,东四街道开展“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清理了院子里的废弃物,拆除了门楼两侧的煤池子。在社区“花友汇”的带领下,居民利用清理出来的空间种植花草。记者在门楼的墙上看到一幅名为“构建和谐绿色小院”的板报,上面贴着各种植物的照片,既有向日葵、昙花、凤仙花等鲜花,也有小萝卜、油菜等经济作物。板报的作者郑淑媛告诉记者,这些植物都是小院居民自己种植的,她把这些照片贴在墙上,大家看着心里都很高兴。
5号院目前有居民6户,大家对小院的历史都了解一二。作为历史建筑中的居民,大家具有一定的保护意识,不会擅自改动房屋格局。近20厘米高的门槛不方便进出,大家也都尽量克服困难。
除了东四二条5号院,东四街道还有13个院子入选了北京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东四七条61号、63号院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四进院落,曾居住过清朝一等超勇公海兰察将军,年街道开展“周末卫生大扫除”时,发现了多年历史的上马石。东四四条85号院曾是廖沫沙居住过的房子,在修复门楼过程中,街道根据居民提供的一张老照片,用一道道繁琐的工序,将砖雕、大门按照历史原貌进行了修复。
据了解,东四街道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同时拥有第一批、第二批已公布历史建筑19栋(座),发现54处含影壁、照壁、垂花门、假山、上马石、石敢当等有价值构筑物的院落。“街道运用传统工艺高标准修缮历史建筑,通过‘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开展院落清理,并发动居民参与院落的保护与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不少历史建筑焕发出新活力,居民也过上了新生活。”东四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文字:庄蕊刘旭阳
编辑:戈海荣
来源:新东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