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国家公园擦亮世界生物之窗
2023/2/15 来源:不详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拥有.7平方公里未受人为破坏的原生性森林植被,是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武夷山化身地理演变过程中生物的‘天然避难所’,也是生物学研究的‘神山圣地’。”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主任张惠光说,得益于丰富而独特的生物资源,武夷山被誉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
年,武夷山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挂牌成立。同年,43个国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近千名科技工作者组成综合考察队,在武夷山开展为期10年的科考活动,共采集各类标本多万号,发现了一批新科、新属、新种,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和学术报告,出版了系列学术专著。“十年科考”摸清了武夷山自然资源的家底,填补了部分区域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空白。
年,作为全国10个试点之一,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正式开启。去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我国宣布正式设立包括武夷山在内的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资源管护和生态修复措施,为物种栖息地质量改善、种群恢复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林雅秋说,通过几年建设,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森林覆盖率达96.72%,地表水、大气、森林土壤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I类标准。
进入国家公园时代,武夷山持续刷新生物多样性记录。今年初,武夷山国家公园宣布,又发现新物种:武夷林蛙。而它是从竹叶青嘴里发现的两栖类新种。
年8月底的一个深夜,科研人员在麻粟村附近发现了一条福建竹叶青蛇在路边水沟中捕食林蛙。“我们随即拍下了这一幕捕食场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延庆说,经过放大照片仔细辨认,发现这种林蛙和当地其他的林蛙在形态上有一些差异,“这可能是一个新的物种”。
通过线粒体DNA分析技术进行对比及形态比较研究,科研人员最终确定为新种,并以发现地命名为“武夷林蛙”。研究成果于去年10月发表于《ZooKeys》上。
“此前,武夷林蛙这一支系的物种只在我国湖南、四川、广西、海南等地以及越南北部有分布记录。”吴延庆说,武夷林蛙的发现,首次证实了该支系在华东地区的分布,对于研究该支系的扩散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再次验证了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华东地区生物资源宝库的重要地位,展现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
自体制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当地已累计发现雨神角蟾、福建天麻、武夷凤仙花、武夷山对叶兰、武夷山孩儿参、武夷林蛙、无凹带蜉金龟、武夷山毛泥甲、武夷山诺襀、三叉诺襀、多形油囊蘑11个新种。
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的11个新种中,武夷林蛙、无凹带蜉金龟、武夷山毛泥甲、武夷山诺襀、三叉诺襀、多形油囊蘑源自去年启动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
年4月,武夷山国家公园组织开展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一年后,又全面启动生物资源本底调查。调查由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20多家科研单位及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参与。
“这次调查范围覆盖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的所有区域,包括以前科研工作者少有涉足的原自然保护区以外地区。”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丁晖说,调查采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红外相机、马来氏网、环境DNA等生物多样性调查新技术。自启动以来,累计完成实地调查80多次,布设样线多条、样点多个、红外相机约台。
目前,本底调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调查到玉兔粘猎蝽、裂小蘑菇、亚洲靴耳等12个中国新记录种,四川鳞盖蕨、袍波纹蛾、曲星文衣等多个武夷山新分布种;发现了古氏草蜥新分布记录、中国雨蛙分布最高海拔记录;发现了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金斑喙凤蝶、南方红豆杉等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白鹇、大鲵、金裳凤蝶、福氏马尾杉、罗汉松等7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
摸清家底,是为了更好地可持续利用。“我们将推进调查成果的应用转化,编研武夷山生物志书图鉴,建立完善生物资源监测体系,指导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张惠光说。
作为本底调查团队成员,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曾辉在武夷山国家公园首次发现了高雄山虫草、圆形灵芝、珊瑚状猴头和尖头虫草等一批珍稀食药用菌种质资源,“经过进一步研究,它们将为我省今后创制食药用菌新品种提供宝贵的本土种质资源”。(记者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