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坨太平鼓边打边唱的祈福鼓

2022/12/9 来源:不详

传说在唐太宗李世民带兵东征高丽的时候,因将士伤亡惨重,特令部下学习表演当地民俗太平鼓来表示祭奠,从此这一习惯就此保留了下来,演变至今成为百姓祈祷健康平安的祈福表演。与普通的鼓不同,太平鼓是一种有柄,无鼓身,形似蒲扇的单面鼓。从明代开始流传入京,清初开始在民间盛行。苏家坨也是从此开始有了表演太平鼓的习俗。据介绍,太平鼓现已成为一种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传统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年苏家坨太平鼓正式列入北京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汉代出现明朝入京

据史料记载,太平鼓产生于汉代,盛于清代。《后汉书》中就有“夫馀国曾有‘迎鼓’”的描述、《晋书》也记录过“乐人舞鼙鼓”、唐代史书上也有鼙鼓舞、团扇舞的记载。除此之外,考古学家也已从唐代墓穴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种类似今天的太平鼓的实物。

而根据太平鼓艺人世代相传的说法,这项表演是从唐初开始兴起。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带兵东征高丽,以当地习俗打起太平鼓,用来祭奠大唐阵亡的将士,此后世代传承。至今仍有《唐二主征东》太平鼓鼓词留存于世。在古代,太平鼓主要用于祭祖、还愿和祈福酬神等仪式活动。人们想通过这一活动,来祈求天上神佛,保佑家宅兴旺,免去病灾。

待这项表演艺术真正开始在京城出现,已经是明朝末期。在清朝太平鼓的表演彻底在民间流行开来。苏家坨也是从此保留了太平鼓表演的习惯。每年秋收一结束,家家户户就开始拾掇太平鼓,请铁匠打鼓圈,请手艺人蒙鼓皮。到了傍晚,只要有人在村头咚咚地敲起鼓,远近的街坊邻居就会闻声而至,不论年龄大小、辈分高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就一起尽情尽兴地“耍”起鼓来。据海淀区文化馆非遗项目负责人王凤华介绍,太平鼓表演也是苏家屯邻里街坊之间、村与村之间,互相交往、沟通感情、融洽关系的一个好机会。

特色:状似蒲扇实则是鼓

太平鼓最大的特色,就是在鼓的名称之下,却拥有与蒲扇极其相似的外形。

公开资料显示,太平鼓是一种有柄,无鼓身,有环的单面鼓。鼓面用羊皮或牛皮纸制成,鼓边上配几个红色绒球,鼓柄下端拴几个闪亮的小铁环。耍鼓时,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咚咚”的鼓声和“哗哗”的金属声清脆悦耳。有诗歌颂其为,“铁环震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

而在苏家坨传承发展的太平鼓还拥有着独具一格的伴奏形式。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鼓、锣、号等乐器,同时还有伴唱的歌词,伴唱的歌曲有“四季歌”、“十二月歌”多种曲目;表演套路上有斗鸡、串花琵琶、大圆鼓等,还有绕八字、园鼓、两头忙、扎花篱笆,卧娃娃等几十种动作,十分风趣,滑稽幽默;表演多边打边舞,舞离不开鼓点,鼓点又随舞而变化,达到鼓和舞的和谐统一,形成清脆多变的影响效果。

苏家坨太平鼓由于深受百姓们的喜爱,保留了多种套路、打法。除此之外,还具有一套完整的民间肢体语言,其中妇女的基本动律是“扭劲”、“颤劲”;男性舞者的动律特点是“搧劲”和“艮劲”。

对话传承人:演出已融入村民日常

北京商报记者联系鲁凤仙时,她正在延庆准备世园会的表演。7月20日,在世园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环节,苏家屯太平鼓的演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鲁凤仙表示,“苏家屯太平鼓到我们这已经传承了三代,之前也因为很多种原因差点失传,直到年村里才重新把太平鼓舞蹈队组建起来。”

“对我们来说太平鼓有着很特殊的意义。太平鼓表演在我们村作为一种习俗,寄托了我们想要一直吉祥、喜庆、平安、健康的愿望,我们每天都会进行练习,村民都很珍惜它,几乎男女老少都会太平鼓的表演。为了这次世园会的演出,我们提前很久就开始准备,把舞蹈动作和歌谱又重新整合练习,想把最原汁原味儿的表演呈现给观众。”

除此之外,在世园会的演出现场还聚集了许多小演员,鲁凤仙指出,他们都是各个学校的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太平鼓。在正式演出之前,小演员们在台下互相化妆,排练熟悉着舞蹈动作,一位小演员表示,“我喜欢和大家一起演出,这是在学习非遗文化,也让我认识了更多朋友。”

据悉,为了更好地将太平鼓传承发展下去,苏家坨村委会聘请了白纸坊挎鼓的传承人李双义等专业老师对太平鼓的演员进行长期培训。复排太平鼓表演套路2套,新编太平鼓表演套路3套,又结合“海淀扑蝴蝶”、“苏家坨太平鼓”两项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编创了新舞蹈《蝶舞太平》。与此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还计划委托第三方设计公司针对“苏家坨太平鼓”项目进行周边产品设计,打造地区特色文化标志。(图片来源:官方供图)

北京商报记者卢扬实习记者周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27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