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丝诊脉是怎么回事善生活养有道

2023/2/21 来源:不详

皮肤病治疗医院哪家好 http://m.39.net/pf/a_4779927.html

脉诊甚是微妙,循脉尚且难以体会,更何况悬丝诊脉呢。本文结合明清小说细加分析悬丝诊脉。

古代小说中有一种诊脉方式,非常神奇,名为“悬丝诊脉”。传说唐代大医孙思邈为长孙皇后看病,就曾用过这种诊脉方法。历史上有某医生为宣扬自己医术高明,夸口曾以“悬丝诊脉”治愈过女病人。不少人疑惑,真的有悬丝诊脉吗?悬丝诊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悬丝诊脉是假的

我的理解是,悬丝诊脉根本就是不存在的。这是小说家为了突出故事情节而想出来的奇思妙想而已。因为悬丝诊脉能够为医者提供的患者身体信息几乎没有,纯粹是误人误己。

一方面,丝线的另一头不可能反映脉搏跳动的多种差别细微的复杂脉象;另一方面,潜于肤下的沉脉,丝线就完全无法诊出。所以说,悬丝诊脉等于没有诊脉。

有人说,听闻某某名医能用悬丝诊脉治病。我想,真实的诊治过程中,即使有一些成功案例,医者也很可能是通过四诊中的望、闻、问等其他三诊来进行诊断,再以悬丝诊脉故弄玄虚而已。

由此说,悬丝诊脉更像是掩人耳目、自抬身价的非医学举动,绝不是真正的中医人所推崇的。

二、孙大圣悬丝诊脉的故事

为什么会出现悬丝诊脉这样的故事呢?我的理解是,这样显得医生很厉害,医术很高,从而把故事描绘地更精彩。在这一点上,诊断逻辑与叙事效果往往相背。或者说,悬丝诊脉是写给非医学专业的人看的,把悬丝诊脉加入小说中,可以增强了小说叙事的跌宕起伏,促使小说文本中的诊脉书写更神奇,更吸引人。

在这方面,《西游记》里就有一段孙大圣悬丝诊脉的案例,读来颇有趣味。

话表孙大圣同近侍宦官,到于皇宫内院,直至寝宫门外立定,将三条金线与宦官拿入里面,吩咐:“教内宫妃后,或近侍太监,先系在圣躬左手腕下,按寸、关、尺三部上,却将线头从窗棂儿穿出与我。”真个那宦官依此言,请国王坐在龙床,按寸、关、尺以金线一头系了,一头理出窗外。行者接了线头,以自己右手大指先托着食指,看了寸脉;次将中指按大指,看了关脉;又将大指托定无名指,看了尺脉;调停自家呼吸,分定四气、五郁、七表、八里、九候、浮中沉、沉中浮,辨明了虚实之端;又教解下左手,依前系在右手腕下部位。行者即以左手指,一一从头诊视毕,却将身抖了一抖,把金线收上身来。

这段诊脉的描写很有意思,既真又假,既细腻又虚幻。真实的地方在于孙大圣诊脉时动作非常逼真:其一,右手大指托着食指诊断国王的寸脉,大指托着中指诊断关脉,大指托定无名指看了尺脉,左手亦复如此;其二,孙大圣还知道调停自家呼吸,分定四气、五郁、七表、八里、九候、浮中沉、沉中浮,辨明了虚实之端。

可以说《西游记》中孙大圣的诊脉法非常高明,作者借孙大圣给国王诊脉的机会,将明清时代脉诊之学的技法进行了一番艺术化的夸张呈现。虽然悬丝诊脉描写本身只是为了满足小说情节需要的夸饰,但其构思基础却扎根于明清时代已日臻成熟的脉诊技术。

当然,这毕竟是故事,并非真实。而且,之后孙大圣对于脉象的分析与解释亦证明了此点。

孙大圣指出,朱紫国国王所患的“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症”。如果说孙悟空“陛下左手寸脉强而紧,关脉涩而缓,尺脉芤且沉;右手寸脉浮而滑,关脉迟而结,尺脉数而牢”等脉象的陈述还是在卖弄自己的脉学知识,那么“双鸟失群”的论断便是纯粹的小说家言了。

三、清代宫廷的诊脉方法

事实上,在真实的医疗临床中,并没有悬丝诊脉。即使是清代皇宫中的后妃诊病,也没有悬丝诊脉的案例。

曾为慈禧太后诊病的江苏名医薛宝田,其所做的诊治记录中即有关于给慈禧太后诊脉的描述。比如,记录如下:“皇太后命余先请脉。余起,行至榻前。榻上施黄纱帐,皇太后坐榻中,榻外设小几,几安小枕,皇太后出手放小枕上,手盖素帕,唯露诊脉之三部。余屏息跪,两旁太监侍立。余先请右部,次请左部。”

这段话出现薛宝田的日记,应该是很真实的。这就明确地说了,即使是在宫廷之中,诊脉也是医生用手指触碰病人的手腕,与常规的方法没有异常。

当然,薛宝田诊治慈禧太后时,主要靠问诊与切诊。因为太后是坐在黄纱帐中而未露面的,薛宝田无法直接看其面容,也就很难通过望面色来获得疾病信息。

四、《红楼梦》中的诊脉方法

《红楼梦》里大量描述了医生给富贵之家的女子诊脉的过程。其中都没有悬丝诊脉,且都是常规诊脉方法。

比如,第10回,写贾家请张医生为贾蓉之妻秦可卿看病,诊脉的情节是:“于是家下媳妇们捧过大迎枕来,一面给秦氏靠着,一面拉着袖口,露出手腕来。这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脉上,调息了至数,凝神细诊了半刻工夫,换过左手,亦复如是。”

可见男医生给高门贵族家的妇人看病时,医生手指直接触及肌肤脉搏———伸手按在右手脉上。

再如,《红楼梦》第51回,贾府请大夫给女仆晴雯看病,也与此类似:“老婆子带了一个大夫进来,这里的丫头都回避了。有三四个老嬷嬷放下暖阁上的红绣幔,晴雯从幔中单伸出手来。那大夫见这只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二三寸长,尚有金凤仙花染的通红的痕迹,便回过头来。有一个老嬷嬷忙拿了一块绢子掩上了。那大夫方诊了一回脉,起身到外间,向嬷嬷们说道,小姐的症是外感内滞……”

这里所说的以绢子掩盖,并非抚脉的手腕部分,而是带红色的长指甲,因为晴雯伸出让大夫号脉的手腕,开始就是什么也没盖着的,直接让大夫触摸肌肤脉搏。

曹雪芹所描写的这些诊脉情节应该是真实的,清代社会的官民之家有病女子被诊脉也需要男医生触摸腕部。如果官宦之家的女子在治病时是严守“男女之防”而悬丝诊脉,我相信,曹雪芹也就不会这样写了。

可见,在清代男医生给女子看病,不管是门第高低,诊脉时都是让医生直接触及肌肤,并没有神奇的悬丝诊脉。

五、古人为什么会想出悬丝诊脉这种诊断方式呢?

“悬丝诊脉”这种奇闻的流传是有其文化背景的。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对女性病人的诊治中存在着“男女之防”现象,男医生不能轻易触碰女病人的身体。为避免身体接触而有“男女授受不亲”之说。到了清代,妇女贞节观发展到了极端,男女之防的现象最为严重。于是,就有人创出了悬丝诊脉这样的奇葩诊法。

我的理解是,悬丝诊脉只可能是传说或故事,绝对不可能是真实的。毕竟,医生想帮助病人康复,就需要获得足够多的疾病信息。病人想康复,医生也想帮助病人康复,那就不可能讲究男女设防。试想,究竟是“男女之防”事大,还是人命关天事大呢?

当然,诊脉时男医生不得不触碰女子手腕,还可以通融,但望面就绝对不可以了。明清时代不少女子囿于“男女之防”,诊病时不肯让男医生望其面部。

比如,成书于明嘉靖十二年以前的《诚斋录》便叙述:“治女人又难。治富豪之族,不得望、闻、问、切,深帷广幙之中,但凭往来之人语言传说。又,诊脉之际,帕拥其面,帛掩其容,形色气宇,皆莫得见……”

如此诊病,实在是为难医生了。更有甚者,有某些贞节女子虽然得病,也拒绝男医生为她们诊脉。甚至这种行为甚至还被推崇褒扬。

比如,(雍正)《浙江通志》的《列女》就有如下记载:“(明代,浙江绍兴府人)朱贞女,幼许字周沔,未婚而卒,女闻,往持丧,剪发以誓。遂抚侄为子,事纺绩以自给。偶患疾,为延医诊脉。女曰:吾手岂容他人近乎?不许。寿七十一卒。”

这位朱姓女子,有病也拒绝男医生为其诊脉医治。再如,清初,在陕西凤翔府任职的王知府的夫人于氏也是如此。这位夫人“……病且笃,不欲医诊脉,曰:‘妇人手安可予人,且死生,命也’”。理学家孙奇逢为其作墓志铭,也把此事作为值得褒扬的光彩之事记入其中。

妇女之守节自宋以后一代胜于一代,到清代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守妇节的女性逐年增多。由此而创造出悬丝诊脉,大概也就水到渠成了。(董洪涛)#中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35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