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异地恋送给大家的节日,你怎么过
2022/12/29 来源:不详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01/6204493.html
七月初七,七夕,又名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诞(七姐就是织女)、七娘生。
这个“日子”,发源于西周,最早可能追溯至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
《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
罗颀《物源》:“楚怀王初置七夕。”
当时的七月黄昏,织女星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清晰可见。织女星与两旁两颗较暗的星形成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在此东面可见牛郎星。
所以这个“日子”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用的。因为古代社会限制个人自由嘛,所以托言天上星宿求慰藉。
并且在七月七这天呢,天门洞开,阳光强烈,龙王爷“晒鳞日”。可以在这天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汉后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全国。
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汉朝以后,七夕开始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正式成为属于适龄男女的“节日”。
西汉开始慢慢普及开来,在宋代达到鼎盛。
七夕大家都干嘛?
上面说了,七夕来自织女,所以肯定跟针织有关。
古代女子的针黹(zhǐ)技术,也就是针织技术,是各种针线工作的统称,从纺织、编织、缝纫、刺绣、拼布、贴布绣等,是世界各地皆可见的民间手工艺。在古代这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除实用价值外还有装饰作用。
所以每到七夕这日子,都会向织女进贡许愿,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乞巧”也就来源于此。
因为古代针线技术基本上都是妹子们擅长的,所以发展到后来,七夕也成为“女儿节”。最开始,正月、八月、九月都可以乞巧,到了宋朝以后才规定只有有七夕乞巧,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七夕期间呢,会搞针线主题活动,准备好七孔针(两种说法,一种是几个针眼在同一根针上,按照古代的锻造工艺,我觉得悬;另一种是直接拿几根针,每根针上有一个孔),用五色细线(红、黄、白、青、黑)对着月光迎风穿针,光是想一下就感觉很难了。这手艺,放在现在,是不是要炒作成“针线仙女”了?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是一种小蜘蛛)
#
西南地区
染指甲是习俗之一,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听过凤仙花的儿童故事。
年轻妹子还会用树的液浆兑到水里,用来洗头发,据说这样可以保持年轻美丽,未婚女子还可以得到buff,能够更快找到如意郎君。
七夕这个水呢,也跟“圣水”的信仰有关,在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肥羊小时候也曾经跟着家人大晚上的去取河水,听起来很美妙,实际上一桶水是真的重啊,我靠。
#
江南地区
江南的女妹子们在七夕的晚上,会将一根绣花针放到一碗水面上,借助水表面的张力将针托住浮起,在月光照射下,针周围会出现水波纹。
哪根针的波纹最复杂,就会绣出最好的作品,针上穿有红丝线的话,也是向七仙女“乞巧”。
唐代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一些地方还有“七夕香桥会”的习俗。
香桥,就是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栏杆上扎有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七夕夜晚,人们祭祀双星、祈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
#
广东地区
从六月就开始准备,把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等待发芽。临近七夕就开始扎一座鹊桥,还制作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到了七夕这天,在厅堂里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和针织巧物,当成是贡品了。也不干嘛,就是供一下顺便晒晒,类似现在大家摆好一桌菜然后发朋友圈。
明清民国时期部分书籍里,有记录广州的姑娘于七夕中展示出来的作品,当然了只是文字描述,其中有一粒谷粒大小的绣花鞋、指甲大小的各式扇子、玲珑轻飘的小罗帐、酒杯大小的花盆、针织做的花(莲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
#
胶东地区
一般在七夕这天拜七神姐。妹子们穿上新装,大家聚一聚,结一下姐妹;也有制作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称巧果,也是用来祭祀织女的。没吃过,不知道味道怎么样。
#
闽南地区
闽南语里把织女称为“七娘妈”,是保护孩子平安的神,农历七月七日为“七娘妈”诞辰,称“七娘妈生”。
闽南的习俗在七夕这天吃石榴和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红糖糯米饭以驱虫防瘟疫;家中有小孩的家庭也会祭拜七娘妈。
#
台湾省
台湾继承了闽南的习俗,烧寿金、娘妈衣(婆姐衣),准备油饭与麻油鸡(鸡酒)七碗,供七娘妈和她的六位姐姐(她们七仙女跟另外那七仙女不一样,不同的故事哈)使用。
而且在这天还有拜“床母(幼儿的保护神)”的习俗,如果家里有还没上小学的宝宝,那就在这晚祭拜床母。装一碗油饭与鸡酒,在幼儿睡觉的床上或床边,祭祀床母,祈求小宝宝身体健康,晚上睡得安稳。
同时还可以焚烧纸钱“四方金”和“床母衣”,用铜钱系上红丝线挂在宝宝脖子上,称为“挂絭”,在宝宝出生至十六岁,每年都要祭祀,不间断,红丝线每年换一次,到十六岁还会有“做十六岁”这个成年礼。
#
日本
七夕的风俗在唐朝(日本的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随后日本人把它本地化。除了“牛郎织女传说”以外,日本人增加了“棚机传说”,大概内容是少女棚机的为了替村庄消灾解难,在水边织衣祭神,并结成一夜夫妻。
古代日本把七夕这天定为祭神之日,举行天皇御览相扑与文人的赋诗之宴的仪式。到了平安时代,祭神之日改为祭星之日,江户时代定为五节之一,吃凉面(冷やし素麺)避除邪气。
日本目前最有名的七夕活动是仙台的七夕祭,跟平冢、一宫两地一起,号称日本三大七夕祭。
#
朝鲜半岛
韩国和朝鲜也有这个传统节日,也是在农历的七月初七。七夕前后,气温逐渐下降,雨季来临,这段时期下的雨被称为“七夕水”,南瓜、黄瓜以及甜瓜开始丰收,所以人们常常向北斗七星祭祀油炸南瓜。
除了搞祭祀活动祈求平安以外,韩国还会吃面条、煎饼、蒸糕等食品,喝五味子茶。
网传的
传统情人节有3个:
正月十五元宵节
(出门赏花灯、猜灯谜、看烟花)
三月三上巳节
(出门踏青)
七夕节
(上文讲很多了)
正儿八经跟男女交往有关的是前两个,七夕是慢慢演变的。别问为什么,牛郎织女异地恋一年见一次,多少人顶得住?
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也只是聊以安慰,真的两情相悦,谁不想朝朝暮暮嘛。
更何况七夕妹子们忙着做美甲秀手艺吃点心,姐妹团吃喝玩乐不香吗?
但毕竟有牛郎和织女这么个故事嘛,后面还有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所以七夕随时代的发展,在原本的祈福祭祀,逐渐增加了“姻缘”属性。
既然有了这个属性,那么事情的发展大家就都很好预料了。
就是现在的七夕情人节活动咯~
随便BB这些吧,也就是想到这次疯狂星期四和七夕同时对线,
有感而发而已。
至于发出来干什么,我也不知道发出来干什么,无非就是一些不知道能干嘛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咯~在互联网时代还能干嘛嘛,看个新鲜咯~
好了,本期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