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大荔文苑我在德令哈和海子对话
2023/6/15 来源:不详文/闫孟秋
(1)干燥的德令哈
今夜,我在德令哈。
一切都是干燥的。风,空气,草原。天南海北的方言。一首首刻在石碑上的诗。
海子走了,带走了德令哈最后的潮湿和抒情,这座城由荒凉变得繁华,由寂寞变得热闹。那些匆匆瞥过海子一眼的少女,想必早已嫁为人妇,生儿育女。
一切都没有停止生长。
轻轻的叹息早已飘散在青海花儿轻快明丽的节奏,淌着泥水的脚印封在了滚烫的水泥路下,住过的那间房子矗立起了高楼大厦,霓虹灯代替了浑浊的日光灯。
可是,戈壁还是长成了戈壁。草和沙砾,牛羊和石头还是长成了同一个颜色。那一夜的雨在空中发酵成了无数滴泪珠,打穿了些许仓促,些许慌乱。
夜色笼罩戈壁,每一粒沙子都有一个故事。山海关撕心的鸣笛写满了情节,冰冷的铁轨镌刻着故事的结局。那首飘落在德令哈的诗酿成了酒,打湿了草原,洇湿了巴音河,溅湿了路过的和居住的,每个人的裤脚。可是,很多年以后,这里还是干燥,忧伤地干燥。
干燥的时月里,那些曾经湮没长夜的诗句给了多少两手空空的青春最长情的告白。是的,不关心人类,只有思念,思念荒芜的青春,思念遥远的未知,思念无休止的思念。而终究我们没有过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终究学会了关心人类,关心庄稼,关心炊烟,关心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在夜半的德令哈,一遍一遍默诵那些熟悉的诗句。
八个月后,海子把生命还给了生命。十个月后,骆一禾也把生命还给了生命。很多年后,他们都没有把青春交给中年。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突然想起把酒。可谁与我对饮那一斛忧伤,那一阙思念。
(2)潮湿的德令哈
德令哈,一个属于海子的城市。
所有的舟车劳顿都是为了走近海子,走进海子诗歌陈列馆。
可是,因时间关系似乎一切都要搁置,落空——凌晨十二点入住德令哈,第二早七点出发。
还是不甘心,抱了侥幸心理5点50竟约成了滴滴。几个小时几乎未眠。海子,一个沉重的诗人,一个沉重的话题。近其情怯,也许真的是这样。
六点的德令哈夜色尚未褪去,黎明隐隐约约。街上偶尔有人晨跑,有车掠过。司机三十多岁,质朴健谈。我问这个城市和城市里的人对海子的看法。他说政府非常重视以海子为核心的文化建设,年建立了海子诗歌陈列馆,免费向社会开放。陈列馆所在的街心花园叫诗歌广场,城市里有很多以诗人命名的书店、宾馆、休闲娱乐场所,整个城市弥漫着浓浓的海子气氛。
距离不远,十分钟左右即到。车停在路边,我们下车。
中国传统式的西北园林建筑。错落有致的房屋,青砖灰瓦,屋檐下长长的廊道,精美的雕刻,绿植茂盛,碧冬茄、凤仙花、三色堇簇拥,整体风格简朴大方,稳重敦实。门庭两侧悬挂一副对联“云舒云卷旅客再游巴音河,花开花落诗人又吟德令哈。”既是海子与德令哈缘分的注解,又是当地政府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有机结合。与我而言,我还是喜欢原来那副对联“一首诗天堂花开,几个人尘世结缘”。也许,更纯粹,更像是和海子对话。
积攒的所有情绪只能在大门外面的徘徊中释放。那穿越长夜的叹息,那直抵黎明的吟唱,那振聋发聩的仰天长叹,那奋笔疾书的纠结推敲,那决绝悲壮的凋谢和离去,那灿若星辰的绚丽和辉煌。
花期无长短,
秃笔胜巨椽。
三千一瓢饮,
青春也千年。
车继续缓缓地行驶。司机说我带着你们参观一下这个城市。他说,巴音河是德令哈的母亲河,守护着这个城市,也给这个城市带来湿润。他说,德令哈整个城市很漂亮很干净,除过海拔高,真的是个宜居城市。他说,这里人很安静,人文环境很好。他说……
明亮的声音,有节奏的语调,安详的神态,似乎不是在介绍德令哈,而是在朗诵,“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这是我们共同的平原和水,这是我们共同的夜晚和诗歌”……
海子,浸透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每一分,每一秒。
谁说海子带走了这个城市的潮湿和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