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过七夕古代如何过七夕
2025/1/19 来源:不详又是一年七月初七,已不记得与他分开多久了,明明只隔了一道浅浅的银河,那么近,却又那么远。织布机还在札札的响个不停,布却终日不成形,相思相望不得见说的大概就是我们了吧。
又是一年七月初七,已不记得与她分开多久了,但是今天又能再见到她了,真好,孩子们也想念娘亲了吧,别哭,即使只能隔着银河相望,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你瞧,雀儿为我们筑了一座桥,短暂的团圆也是好的。
又是一年七月初七,地上的人儿在欢度七夕。江南的姑娘们早早换上了新衣裳、新首饰,准备好了“拜仙禾”和“拜神菜”,中原地区的妇女们也准备好了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西南地区的孩童用凤仙花染出漂亮的支架,年轻的姑娘用树液浆兑水洗头发。秀才们搭好了香桥朝拜祭祀,少女们种菜做巧花。斗巧、祈求姻缘、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拜牛郎、拜魁星、观星、净水视影、结红头绳、晒书晒衣、玩磨喝乐。人间的七夕如此热闹欢乐。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回到古代过七夕,你愿意吗?
我想我应该不愿意吧,毕竟这个尴尬的年纪,如果是在古代,真的是大龄剩女了,大概会被嫌弃的不行不行的,可怕。
那么古代是怎么过七夕的呢?
汉朝,穿针乞巧
《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穿针乞巧是自汉代以来的七夕乞巧项目,月夜穿针要求快、准、巧,这是难度很高的技术活。
南北朝,喜蛛应巧
《荆楚岁时记》记载;“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开元天宝遗事》也有记载:“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对于当代的女孩子来说,还挺可怕的,毕竟要捉蜘蛛放到小盒子里,想想就让人毛骨悚然。
唐,兰夜斗巧
兰夜斗巧源自唐高宗时期的一个宫廷游戏,一位长相貌美、且多才多艺的后宫嫔妃,每到七夕之时便会用菱藕镂空雕刻许多极其精巧的奇花异草给皇上赏玩,皇上大为赞赏。黄昏之时,便亲自放置该嫔妃雕刻的物件,让大伙儿摸黑寻找,看谁找到的数量多、模样巧。当时的七夕也作“兰夜”,因此称作“兰夜斗巧”。
明清,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与穿针乞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提前一晚取“鸳鸯水”(白天和夜晚取得水混合或者河水和井水混合)倒在盆里,水在盆里露天一夜加七夕白天晒一天,水面就会依稀生成薄膜状物质。这时候拿缝衣针轻轻放在水面,针浮在膜状物质上,观察针在盆底的倒影。针影如果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如果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