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化妆图鉴甄嬛传中的螺子黛是什么
2022/9/30 来源:不详治白癜风最便宜的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的社会也不断地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随之更加重视自己的面部形象。化妆就是改变面部形象的重要一环,网友甚至将化妆术与整容术、变性术、PS术并称为亚洲四大邪术,其影响力可见一斑。现代化妆术极为依托现代化学生物科技的发展,那没有这些技术水平的古人化妆吗?如果化妆,他们又是如何化妆的?这些问题,笔者会为你一一解答。
三千年化妆史剪影
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另一说为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
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红妆束素腰”等等
——林雨茹
熟悉甄嬛传的小伙伴们应该知道,后宫里的娘娘喜用螺子黛画眉。《说文》有讲:“黛,画眉石也”。这螺子黛更是古人用来画眉的上上佳品。螺子黛之珍稀,哪怕是在皇宫也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尴尬情况。螺子黛原产于波斯国,在使用时不似别的画眉材料需要研磨等,只需蘸水即可,于是受到了古时女子的追捧。
《隋遗录》卷上道:“(吴)绛仙善画长蛾眉,由是殿脚女争效为长蛾眉,司官吏日给螺子黛五斛,号为蛾绿螺子黛,出波斯国,每颗值十金”,宋·欧阳修《阮郎归》词之五:“浅螺黛,淡燕脂,闲妆取次宜。”由此可见螺子黛不是风靡一时,而是延续了很多年的时尚单品。
除了螺子黛外,画眉还可以用青雀头黛、铜黛、石黛等,眉形也有诸多选择,如《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远山眉指的是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形如远山的眉形。远山眉之外还有鸳鸯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分稍眉、涵烟眉、拂云眉、倒晕眉等,多种眉形与脸型相称,修饰古代伊人姣好的容颜。
———参柒
古代化妆浅解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这句诗虽然是在赞赏西湖之美,但以西施作喻,又加以“淡妆浓抹”,足以证明古人进行化妆了。唐代温庭筠的《菩萨蛮》更是直“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描写了女子梳头、化妆的过程。我们熟悉的《木兰辞》中也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写木兰回乡化妆变回女儿身。
那古人是如何化妆的呢?古人的化妆没有我们现代分的那么细,大致分为:眉部、脸部、唇部、指甲、头发几个部分。
对于眉部,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对于眉饰,一般是长眉,蛾眉也是较为流行的。
至于脸部,古人惯常使用的方式就是敷粉。早在先秦时期,女子就用粉来装饰自己的脸部,最早使用香粉,也就是米粉,粉的主要原料就是我们日常食用的米,通过米粉来使自己的肌肤更加白嫩。除了米粉外,更加高级的粉叫做铅粉,其质地更加细腻,美白效果更胜一筹。除此之外紫粉、干粉、珍珠粉等。相传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之墓马嵬驿上的土也有美白效果。
对于唇部而言,古人更为流行点唇,即用胭脂等化妆品点抹嘴唇。因唇脂的颜色具有较强的覆盖力,故可改变嘴型。唇脂色彩大概有绛唇、朱唇、檀口、黑唇四种。点唇样式较多,但大致以娇小为主,毕竟古人流行樱桃小口。
指甲部位的化妆大致从唐代开始,女性对指甲进行染甲装饰。古人染甲主要以凤仙花为原料,凤仙花是天然的染色剂。笔者小时候甚至还见过有人利用凤仙花染指甲。
最后,笔者想谈谈古代流行的妆容。没错,古人早就形成了一些成体系的妆容,一方面更好的展示自己的美;另一方面为“悦己者容”。汉代妇女流行“愁眉啼妆”的打扮,南朝梁元帝的徐妃更是创出了在现代都极为有名的“半面妆”,另外出名的还有额黄妆、酒晕妆、斜红妆、面魇妆、赭面妆等等。
——呓语
唐代的化妆盒
女子化妆,最为登峰造极的时期莫过于唐朝。化妆顺序不仅繁琐,而且盛放化妆品的器具也十分讲究。
唐朝盛放化妆品的器具叫盒,材质有珍贵的玉石,金银等。金银有亮眼的光泽,又有良好的延伸性和耐磨性,非常适合制作精细的器皿和装饰品。在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无论从造型、纹饰还是工艺,都远远超过了其他材质的工艺水平。由于其密封性良好,大多数银盒用于存放药材、香料、脂粉、化妆品。
下面带大家感受下,以下几件文物均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孔雀纹银方盒鎏金鸳鸯纹银盒鎏金石榴花纹银盒鎏金双雁纹银盒
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华女性追求美的脚步从未停止。诸位同好从面妆,指甲,乃至妆盒等诸层面探讨了古代女性的妆容。实际上,历朝历代的女性在发型发饰、衣着打扮等方面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我们现在身边的汉服热、网上一些古代妆容博主的走红也体现了这些遗产的生命力。这些就要我们改日另辟篇章讨论了。
#历史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