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取得阶段性

2024/12/16 来源:不详

[新闻页-台海网]

福建天麻年2月发表于国际植物分类学权威期刊《Phytotaxa》,发现于武夷山国家公园黄溪洲,生长在海拔米的常绿阔叶林下。发现者为陈世品、马良、陈新艳。

雨神角蟾年2月发表于国际动物分类学权威期刊《Zootaxa》,发现于武夷山国家公园挂墩村,栖息于海拔米以上,生境介于竹林和阔叶混交林之间。发现者为凯文·梅辛杰。

武夷凤仙花年11月发表于国际植物分类学权威期刊《BotanicalStudies》,发现于武夷山大王峰、天游峰、水帘洞、莲花峰等区域,生长于林下或林缘潮湿的地方或岩石表面,海拔在至米之间。发现者为金孝锋等。

武夷山对叶兰年10月发表于国际植物分类学权威期刊《PlantDiversity》,发现于黄岗山近顶,海拔约米,生于铁杉林的林缘、肿节少穗竹下,常与藓类伴生。发现者为陈炳华、金效华。

武夷山孩儿参年7月发表于国际植物分类学权威期刊《Phytokeys》,发现于武夷山国家公园黄岗山,集中分布于中山矮区林,溪边青苔上。发现者为罗萧、阳启屹。

武夷林蛙年10月发表于国际动物分类学权威期刊《ZooKeys》,发现于武夷山国家公园麻粟村,目前分布在海拔约至米的山区常绿阔叶林中,栖息于小而浅的溪沟附近。发现者为吴延庆、石胜超、吴军、王斌。

多形油囊蘑年4月发表于国际真菌分类学权威期刊杂志《MycoKeys》,发现于武夷山国家公园桐木村龙渡,散生或轻微丛生于针阔混交林的腐木或腐殖质上。发现者为颜俊清、王晟楠、胡亚萍。

武夷山毛泥甲年发表于国际动物分类学权威期刊《Zootaxa》,发现于武夷山国家公园挂墩,周边为毛竹和阔叶混交林,公路边为湿润岩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国家标本资源库。发现者为白明、。

无凹带蜉金龟年1月发表于国际动物分类学权威杂志《Zootaxa》,发现于武夷山国家公园三港,生境为林地,优势树种包括米槠、甜槠、栲等,山脊大部分覆盖针叶林,附近土壤为红壤和黄土壤。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国家标本资源库。发现者为白明、。

武夷山诺襀年11月发表于国际动物分类学权威杂志《Zootaxa》,发现于武夷山国家公园赛演,稚虫生活在清澈的溪流中,成虫栖息于附近的石块或植物上。发现者为杜予州、杨钰奔、朱滨清。

三叉诺襀年11月发表于国际动物分类学权威杂志《Zootaxa》,发现于武夷山国家公园马头岩,稚虫生活在清澈的溪流中,成虫栖息于附近的石块或植物上。发现者为杜予州、杨钰奔、朱滨清。

科研人员深入武夷山国家公园原始地带考察。黄海摄

台海网1月10日讯据福建日报报道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规划总面积.41平方公里,拥有.7平方公里未受人为破坏的原生性森林植被,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物种资源丰富,被誉为“蛇的王国”“昆虫世界”“鸟的天堂”“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

年4月、年4月武夷山国家公园分别启动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和为期三年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

调查启动以来,全国20多家科研单位及高校的百余名专家,深入实地调查80余次,调查记录到高等植物种、脊椎动物种、昆虫种、大型真菌种、地衣77种,取得了一批重要阶段性成果。

一是发现了一批新种。发表了武夷林蛙、无凹带蜉金龟、武夷山毛泥甲、武夷山诺襀、三叉诺襀、多形油囊蘑等6个新种,加上体制试点期间陆续发现的雨神角蟾、福建天麻、武夷凤仙花、武夷山对叶兰、武夷山孩儿参等5个新种,累计发现11个新种。本底调查还调查到玉兔粘猎蝽、裂小蘑菇、亚洲靴耳等12个中国新记录种以及四川鳞盖蕨、袍波纹蛾、曲星文衣等多个武夷山新分布种。

二是基本掌握了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类和分布。发现两栖爬行动物种,其中两栖动物36种、爬行动物72种。发现了古氏草蜥新分布记录、中国雨蛙分布最高海拔记录。

三是记录了一大批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调查到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金斑喙凤蝶、南方红豆杉等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白鹇、大鲵、金裳凤蝶、福氏马尾杉、罗汉松等7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

通过国家公园建设,当地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一大批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和壮大。目前,福建已建立武夷山国家公园及各类自然保护地处,初步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83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