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收藏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

2022/5/30 来源:不详

头部白癜风怎么办 http://m.39.net/pf/a_7057267.html

单元测试卷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教科版)

题序

总分

等级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____________开始新生命的。

2.选种要挑选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种子。

3.种子萌发先长____________,再长____________;植物的根总是向____________生长的。

4.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完全具备的花叫____________,缺少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叫____________。

5.凤仙花的叶具有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的作用。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所有的植物都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

2.尽管种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种皮和胚。()

3.观察一朵凤仙花,我们可以直接用手把它的各部分撕下来。()

4.凤仙花种子发芽时先长出来的是根。()

5.无论种子怎么摆放,它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6.植物的茎只具有支撑植物的作用。()

7.“无心插柳柳成荫",是利用柳树的茎来繁殖的。()

8.凤仙花有许多果实,成熟时会自动爆裂,把种子弹射出去。()

9.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是两性花,南瓜花就是两性花。()

10.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料都是农民伯伯给予的。()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各种工具中,可以帮助我们把风仙花的种子看得更加清楚的是()。

A.放大镜B.镜子C.近视眼镜

2.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A.阳光、温度、水分B.水分、空气、土壤C.水分、空气、温度

3.蚕豆种子中发育有成茎和叶的结构是()。A.子叶B.胚芽C.胚根

4.蚕豆种子的子叶俗称“豆瓣”,它的于叶的数最为()。

A.1个B.2个C.3个

5.凤仙花般在春季播种,开始生长,到了()会开花。A.夏季B.秋季C.冬季

6.植物叶片交叉生长,伸向四面八方,主要是为了()。A.保持植物身体的平衡B.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光C.长得匀称漂亮

7.植物的茎能()将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A.从左向右B.从上向下C.从下向上

8.农民伯伯将蜜蜂引入草莓大棚中,让蜜蜂在草莓花丛中飞舞,主要目的是()。A.获取蜂蜜B.供人欣赏C.传粉

9.凤仙花的果实是()的。A.纺锤形B.球形C.圆柱形

10.下列植物的花属于不完全花的是()。A.南瓜花B.油菜花C.桃花

11.根据下列植物果实或种子具有的特点推测,利用风来传播种子的是()。A.果实在成熟时会突然爆裂B.种子轻,带翅或绒毛C.果实有小刺或多肉好吃

12.凤仙花的果实是由()发育而来的。A.花B.茎C.叶

13.每年的4月中旬,大街小巷经常会看到柳絮漫天飞舞的情景。柳絮是柳树的种子,它传播种子的方式是()。A.风力传播B.水力传播C.弹力传播

14.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即()。

A.种子萌发、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枯萎死亡

B.种子萌发、生长发育、枯萎死亡C.种子萌发、繁殖、枯萎死亡

15.小明不小心将蚕豆种子的胚根损伤了,如果小明给这粒蚕豆种子提供适宜的环境那么这粒蚕豆种子()。

A.不能发芽B.能正常发芽C.能发芽,但是发芽的速度很慢

四、连线题。(共8分)

1.将下列植物的茎与其对应的分类用线连接起来。(4分)

红薯的茎直立茎

凤仙花的茎缠绕茎

牵牛的茎攀缘茎

葡萄的茎匍匐茎

2.将下列植物的器官与其作用用线连接起来。(4分)

根支持植物、运输水分和养料

茎吸收阳光制造养料、蒸腾水分

叶发育成果实和种子

花吸收水分、固定植物

五、探究题。(共26分)

1.我们做过“研究植物的根的作用”的实验,你有信心接受以下挑战吗?(6分)

(1)在实验中,我们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是为了()。

A.让根吸收B.防止水蒸发C.为了美观

(2)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到水位是否发生变化,我们可以()。A.在瓶子上做好记号B.事先测量水的质量C.大概估计一下

(3)第二天我们明显观察到水位下降了,这一现象说明()。A.水蒸发了B.水被根吸收了C.试管漏水

2.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大家需要共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